“以往过闸等待时间长、移泊比较频繁,操作不当可能使锚链打绞。现在我们从进入锚地、接受安检到出发过闸腾思控股,只需要移泊一次,既安全又省时!”9月5日,在宜昌,一位经常通行三峡船闸的货轮船长表示。
近年来,长江航运运量和运力不断攀升,为更好支撑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,长江海事局以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牵引,积极推进智慧监管,开发运行长江航运智能管理平台,实施港航调度一体化、船舶过闸调度一体化、锚地管理一体化,全面推进海事监管与服务保障一体化。
“我们集成航道、水位、气象等118类、100亿条长江航运相关信息腾思控股,整合各类监管手段,基本实现全要素融通、全过程管控、全场景应用、全流域协同。”长江海事局副局长左中君告诉记者。
聚焦风险驱动,长江海事部门以水上运输全航程和水运物流全周期为主线,构建了125项风险识别模型,实时分析研判通航环境、船舶、船员、船公司、港口作业、防污染等风险隐患,实现风险隐患智能识别、主动预警、提前防范、及时化解。
数据显示,2025年智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以来,已累计排查发现各类风险隐患9.3万项,为8.76万艘次船舶提供锚泊服务腾思控股,协助2.7万艘次船舶顺利完成过闸作业。海巡艇出航时间减少40%,非现场巡航占比达48%,有效增强了辖区动态感知能力,现场监管精准性不断提升,执法成本明显降低,监管质效不断凸显。
此外,长江海事局还组织开发船舶智能化锚泊服务系统,依托入锚、在锚、离锚全流程管理,实现船舶航行、待泊与码头装卸流畅衔接,规范锚泊秩序,拓展锚地容量。
在宜昌段,海事部门开发应用三峡过闸船舶交通组织一体化平台,实现船舶锚泊、移泊、过闸实现一体化调度,平均每艘待闸船舶减少移泊2至3次,节约移泊时间10至15小时。
在黄石段,海事部门试点运行港航一体化系统,统筹船舶进出港申报、泊位分配、货物调度、拖轮维护等业务,实现“一次申报、平台受理、一体调度”。自今年5月系统运行以来,锚地日均待泊船舶减少25%,待泊时间平均减少8-9小时,锚地资源得到进一步释放,本质安全明显提升。
针对干支交汇水域通航环境复杂,长江海事局积极与地方政府及交通(港航)等部门对接,先后与赤水河、岷江、嘉陵江、乌江、洞庭湖、汉江、鄱阳湖、枞阳小港等地区签订干支联动、江湖联动合作协议或备忘录,实现水上重大安全信息和联动管控及时共享互通,长江干线与支流船舶调度更加高效,有效提升了航运效率。
在系列智慧化监管手段的支撑下,长江海事局高效保障了每年近160万艘次船舶、近19亿吨货物安全进出港,安全维护3800万人次、400余万车次安全出行,长江航运安全形势持续向好腾思控股,事故指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。2024年辖区发生运输船舶一般等级事故2件、死亡1人,同比分别下降50%、50%,为有记录以来最低值;今年上半年,事故四项指标保持低位运行,安全形势持续稳定。(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翀 通讯员 陈利波 邹瑜 周锋 姜昊)
万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